Prioritized Experience Replay (DQN)
学习资料:
要点¶
本篇教程是基于 Deep Q network (DQN) 的选学教程. 以下教程缩减了在 DQN 方面的介绍, 着重强调 DQN with Prioritized Replay 和 DQN 在代码上不同的地方. 所以还没了解 DQN 的同学们, 有关于 DQN 的知识, 请从 这个视频 和 这个Python教程 开始学习.
这一次还是使用 MountainCar 来进行实验, 因为这次我们不需要重度改变他的 reward 了. 所以只要是没有拿到小旗子, reward=-1, 拿到小旗子时, 我们定义它获得了 +10 的 reward. 比起之前 DQN 中, 这个 reward 定义更加准确. 如果使用这种 reward 定义方式, 可以想象 Natural DQN 会花很久的时间学习, 因为记忆库中只有很少很少的 +10 reward 可以学习. 正负样本不一样. 而使用 Prioritized replay, 就会重视这种少量的, 但值得学习的样本.
Prioritized replay 算法¶
这一套算法重点就在我们 batch 抽样的时候并不是随机抽样, 而是按照 Memory 中的样本优先级来抽. 所以这能更有效地找到我们需要学习的样本.
那么样本的优先级是怎么定的呢? 原来我们可以用到 TD-error
, 也就是 Q现实 - Q估计
来规定优先学习的程度. 如果 TD-error
越大, 就代表我们的预测精度还有很多上升空间, 那么这个样本就越需要被学习, 也就是优先级 p
越高.
有了 TD-error
就有了优先级 p
, 那我们如何有效地根据 p
来抽样呢? 如果每次抽样都需要针对 p
对所有样本排序, 这将会是一件非常消耗计算能力的事. 好在我们还有其他方法, 这种方法不会对得到的样本进行排序. 这就是这篇 paper 中提到的 SumTree
.
SumTree 是一种树形结构, 每片树叶存储每个样本的优先级 p
, 每个树枝节点只有两个分叉, 节点的值是两个分叉的合, 所以 SumTree 的顶端就是所有 p
的合. 正如下面图片(来自Jaromír Janisch), 最下面一层树叶存储样本的 p
, 叶子上一层最左边的 13 = 3 + 10, 按这个规律相加, 顶层的 root 就是全部 p
的合了.
抽样时, 我们会将 p
的总合 除以 batch size, 分成 batch size 那么多区间, (n=sum(p)/batch_size). 如果将所有 node 的 priority 加起来是42的话, 我们如果抽6个样本, 这时的区间拥有的 priority 可能是这样.
[0-7), [7-14), [14-21), [21-28), [28-35), [35-42]
然后在每个区间里随机选取一个数. 比如在第区间 [21-28)
里选到了24, 就按照这个 24 从最顶上的42开始向下搜索. 首先看到最顶上 42
下面有两个 child nodes, 拿着手中的24对比左边的 child 29
, 如果 左边的 child 比自己手中的值大, 那我们就走左边这条路, 接着再对比 29
下面的左边那个点 13
, 这时, 手中的 24 比 13
大, 那我们就走右边的路, 并且将手中的值根据 13
修改一下, 变成 24-13 = 11. 接着拿着 11 和 13
左下角的 12
比, 结果 12
比 11 大, 那我们就选 12 当做这次选到的 priority, 并且也选择 12 对应的数据.
SumTree 有效抽样¶
注意: 下面的代码和视频中有一点点不同, 下面的代码是根据评论中讨论的进行了修改, 多谢大家的评论.
首先要提的是, 这个 SumTree 的算法是对于 Jaromír Janisch 写的 Sumtree 的修改版. Jaromír Janisch 的代码在更新 sumtree 的时候和抽样的时候多次用到了 recursive 递归结构, 我使用的是 while 循环, 测试要比递归结构运行快. 在 class 中的功能也比它的代码少几个, 我优化了一下.
具体的抽要和更新值的规则和上面说的类似. 具体的代码在这里呈现的话比较累赘, 详细代码请去往我的 Github对应的位置
Memory 类¶
这个 Memory 类也是基于 Jaromír Janisch 所写的 Memory 进行了修改和优化.
具体的代码在这里呈现的话比较累赘, 详细代码请去往我的 Github对应的位置 下面有很多朋友经常问的一个问题, 这个 ISweight 到底怎么算.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 代码中的计算方法是经过了简化的, 将 paper 中的步骤合并了一些. 比如 prob = p / self.tree.total_p; ISWeights = np.power(prob/min_prob, -self.beta)
下面是我的推导, 如果有不正确还请指出. 在paper 中, ISWeight = (N*Pj)^(-beta) / maxi_wi
里面的 maxi_wi
是为了 normalize ISWeight, 所以我们先把他放在一边. 所以单纯的 importance sampling 就是 (N*Pj)^(-beta)
, 那 maxi_wi = maxi[(N*Pi)^(-beta)]
.
如果将这两个式子合并,
ISWeight = (N*Pj)^(-beta) / maxi[ (N*Pi)^(-beta) ]
而且如果将 maxi[ (N*Pi)^(-beta) ]
中的 (-beta) 提出来, 这就变成了 mini[ (N*Pi) ] ^ (-beta)
看出来了吧, 有的东西可以抵消掉的. 最后
ISWeight = (Pj / mini[Pi])^(-beta)
这样我们就有了代码中的样子.
还有代码中的 alpha
是一个决定我们要使用多少 ISweight 的影响, 如果 alpha = 0
, 我们就没使用到任何 Importance Sampling.
更新方法¶
基于之前的 DQN 代码, 我们做出以下修改. 我们将 class 的名字改成 DQNPrioritiedReplay
, 为了对比 Natural DQN, 我们也保留原来大部分的 DQN 的代码. 我们在 __init__
中加一个 prioritized
参数来表示 DQN 是否具备 prioritized 能力. 为了对比的需要, 我们的 tf.Session()
也单独传入. 并移除原本在 DQN 代码中的这一句:
self.sess.run(tf.global_variables_initializer())
搭建神经网络时, 我们发现 DQN with Prioritized replay 只多了一个 ISWeights
, 这个正是刚刚算法中提到的 Importance-Sampling Weights
, 用来恢复被 Prioritized replay 打乱的抽样概率分布.
因为和 Natural DQN 使用的 Memory 不一样, 所以在存储 transition 的时候方式也略不相同.
接下来是相对于 Natural DQN 代码, 我们在 learn()
改变的部分也在如下展示.
对比结果¶
运行我 Github 中的这个 MountainCar 脚本, 我们就不难发现, 我们都从两种方法最初拿到第一个 R=+10
奖励的时候算起, 看看经历过一次 R=+10
后, 他们有没有好好利用这次的奖励, 可以看出, 有 Prioritized replay 的可以高效的利用这些不常拿到的奖励, 并好好学习他们. 所以 Prioritized replay 会更快结束每个 episode, 很快就到达了小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