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hink 的起源

Rethink 的起源

作者: 莫烦 编辑: 莫烦 发布于: 2020-02-20

如果说一个人的觉悟是分阶段的,我想我已经步入第二个阶段,从发现自我应用自我。 我上学那会儿经常不断剖析自我,现在我可以再上一层,利用摆在解剖台上各个自我的部件, 组合起来,创造更有价值的事情,比如这个 RethinkRethink 的出生,标志着我应对信息轰炸时代的反击的开始,也标志着我想要最求事物本质,求真的开始, 更是延续开源,分享我所得的延续。 在这里,我将打开我对事物的认知,将我的知识毫无保留的开放出来。

我的记性不太好

如果从工作算起,现在已经3年了,如果从出国留学算起,那么已经过去7年了。俨然我已经不记得工作第一年写的代码, 已经不记得大三学的结构力学计算公式了。甚至,在拿起笔,在信封上写新年祝福的时候,不断迟疑着那些想不起来写的汉字, 我只好拿起手机,用拼音来找出脑海中的汉字记忆。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原本记得清楚的东西,后续又变得模糊,记性不好(或者说忘记)应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但是自然界的发展必定是朝着有利于生物发展的方向进行的,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记性不好/忘记,我们就会发现, 其实这是新记忆输入后,对原有脑细胞链接的覆盖或者修改,而这种修改恰恰也修改了原有的记忆,使得原记忆变得模糊或者紊乱。

我甚至尝试过用深度学习的理论来解释记忆的变化, 如果你了解深度学习,那么肯定也听说过模型 Finetune,修改了模型在原有任务上的参数,也相当于对原有事物的记忆产生偏差。 你看,虽然深度学习算法是模仿生物的神经网络,但是谁说就不能拿着深度学习反思人类的行为呢? 我会在这篇文章中详细阐述我对记忆这件事的思考。

我学习方法的转变

我承认了自己的记性不好,但是我又是怎么利用记性不好这种生物法则来学习的呢?看上去这句话十分的矛盾,听起来像似我要用忘记学习。 对!你听得没错,我就是想通过找到忘记的本质,并利用这个本质来促进我的学习。

中学时期,老师推荐的题海战术深得我心,我总是埋头做试卷,通常都会拿出中午的时间,给自己定好一小时,完成一张英语或者数学试卷。 但是我的暗恋对象,那个总拿全班第一的可爱女生,不还是该吃吃,该玩玩,也没有有想象中那样,靠着无人能敌的勤奋努力,考得第一的好成绩。 只可惜那时的我,并没有往深了想,因为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最好的路都是家长老师靠经验总结出来的,相信他们的题海战术,大体是不会有错的。

后来远离了家,上了广西的一所大学。老师不会在乎你的分数高低,爸妈也都不会在家关注你的学习了。这时,我变得义愤填膺,觉得老师总教得不好, 会上课睡觉,觉得学校没必要的规矩太多。好在我也没让我的学习落下,开始用自学谋生。开始两年我还是延续着高中学习的思路,认为题海准没错, 不同的是,在哪题海,题海什么内容变成了我自己决定,的确我也靠这样的学习方法拿到的特等奖学金,成绩名列前茅。

大三我有了出国的机会,来到了澳洲继续完成本科学位。我的专业是土木工程,混凝土是必修课程。 不幸的是,这门课的老师是一个抄着本地人都听不懂的中东口音讲课。 我们还时常开玩笑说,上课听不懂,只能多关注关注他上下摆动的胡子了~他这门课60%的挂科率,我想多半也是和他的口音有关。

怎么办?难度大又听不懂的课,我的题海战术好像不管用了。在考试前两周, 我通读了几遍2~3百页的教材,突然灵光一闪,我貌似抓住了计算的精髓,弄懂了混凝土的本质, 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这种感觉是我从未体验过的感受,我在图书馆暗自高兴了半天。最终我好像是以90+分的分数通过了考试。

学习本质

从此,我开始关注事物的本质,以前很多时候我并没有发现实际上我是在事物的外围徘徊游离, 看看表象,记住表象,反推结论。但是如果有了那种找到本质的感觉后,我不再是通过表象来推论, 而是通过它的本质来推论事物的发展。

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我顺利以专业 top 3 的排名毕业,拿到了学院颁发的荣誉学位奖章, 用这枚奖章换取了读博士的机会。以前我一直以为读博士,和本科,中学没差别, 老师上课,我听课学习考试。读博了以后才发现,这就一个更纯自学环境,老师干的事不是教你知识,而是给你指明方向。

我的专业方向从侧重钢筋混凝土的纯正土木,转向了交通工程(那时在澳洲,交通工程也算在土木工程里)。研究起了未来的智能交通,自动驾驶。 咋办?这是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新领域,什么自动驾驶,车辆跟驰模型,傻傻都不懂。读博前一年基本上都在浩瀚地阅读论文阶段。

有天,我被一个TED演讲给震惊到了,那是李飞飞的一场演讲,说的是她让计算机看懂图片,并输出一句描述图面内容的话。

cv

看到这个后,我就立马找导师讨论研究课题的方向,用AI来做自动驾驶规则。导师是一个好说话的人,虽然他在AI方面没有布局,只是一直在传统交通流方向上研究, 不过他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度,让我自己探索和学习。在一个陌生的研究方向上,每个人一开始都会无所适从,甚至都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

我没有计算机的专业背景,没有系统的理论基础,我是如何开始第一步,做出几百节 莫烦Python AI的分享课, 在全球最顶尖的科技公司之一做算法研究员的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我会学习,懂学习方法。

有些人甚至到了成年后,可能都还没有抓住学习这件事情的本质,任务学习就是看看教科书,能够应对技能考试,但这不是广义上的学习。 学习的真正本质是,在你面对不熟悉的事物面前,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方法和工具,快速类比其本质,理解这个新事物,为下一个新事物的理解做出铺垫。 所以它压根就和考试没关系,重点是理解它,把它作为对下一个新事物理解的基础。所以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类比分析本质。 这就比高中那种枯燥的应试型学习有趣多了。

我在另一篇文章里有对本质做更全面的分析。

探索新的学习方法

自从我开始理解学习的本质之后,我便开始寻找方法,提高我的学习效率。如果学习是为了记住东西,那么矛盾的是,在上大学后,我明显的感受到, 我能记住的新事物越来越少了,比如一天了解10个知识点,在一年后,能回忆起一个就已经很不错了。作为程序员感受比较深的可能是,我昨天打的代码, 今天就不记得它为什么这么写了。后来我开始思考,如果忘记是必然的,那么什么才是我们学习到的东西呢?什么才是那些洗漱不掉,记忆深刻的东西呢?

我的答案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它的本质。生活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接受成千上万的新信息,记住每一条信息是不可能的,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是必须的过程。 比如只留下对你贡献最大的公众号,比如机器学习实践只看莫烦Python ^^, 这都是我们为了让我们记住更重要的东西的第一步。但是一年后, 我还是会忘了这里面绝大部分的信息。我们反过来思考,一年后我们还会记得什么,那为什么这些东西是能被记下来的呢?

在我刚开始做莫烦Python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什么目标,就想着多分享一点自己所学,为世界做一些些贡献,之所以免费贡献,也是为了降低知识传递的门槛。 后来,看着各大机构都在商业化他们的教学内容,我也开始思考要不要把莫烦Python给商业化,做付费课程。 我还真尝试了在网易课堂上发布了我的Tensorflow等一系列课程,学员可以为这个付费,可是我也没有放弃坚持免费的路径, 我在付费前插了一段去往 莫烦Python 免费观看的视频。后来一想,我在做的还是这件事 降低知识传递的门槛。 在内容的组织模式上,我的出发点也是尽量将内容做得好理解,贴近生活。现在回过头来再思考当时的做法,我还是在做 降低知识传递的门槛

我在做每一项工作的时候,究其本质,都是在做一件事 降低知识传递的门槛,那么这句话,我对它的映像就十分清晰了。我们再跳出这件事, 我实际想表达的是,任何知识都是有内在联系的,即使做法天差地别,但其本质可能都一样。

  1. 当我们把这些事串联起来,我们的思路就会变得更清晰。
  2. 当我们每做一件新的事务(学习新知识)时,如果能和前面的事物(知识)有联系,捆绑在你个人独特的大网络体系上,它就变成了你基础认知的一部分。

把单个独立的知识串在一起,有了联系,不再孤立,你的记忆也就会是一体化的。新知识也会在这个体系中找到一个合适它的位置,和其它知识连成线。

  • 一方面,为自己这个新知识找到了记忆中的安家之处。
  • 另一方面,也是对原有知识体系的一次完善和补充。

Rethink知识图谱

现在我想你已经明白,这个Rethink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了。它是我的:

  • 外部大脑,帮我组织需要长久记忆的知识;
  • 强化我认知迭代的一个工具,每次有新认知时,都会塞进原有的知识网络中,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同时是其他知识点的延展;
  • 成长记录,对生活/生命等万事万物的再次思考都会变成其中的一个认知;
  • 是我独特的思维体系,可能对你没用,也可能对你有用,你也需要一个你自己的Rethink伴随你认知的成长。

obsidian kg

在研究Rethink的前期,我也做过一些产品的调研,可以说是参考了他们,我才制作出来这个Rethink的。可是这些产品没办法满足我比较个性化的需求, 所以这也是我会单独开发一个属于我自己的Rethink的原因了。 这两个参考过的产品我给有兴趣的人列一下(wolai obsidian),你可以自己动手记录起来。 我自己目前在用obsidian绘制本地版的知识图谱,上面那张图就是我从20年底开始记录的自己的知识谱图。


降低知识传递的门槛

莫烦经常从互联网上学习知识,开源分享的人是我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行为也改变了我对教育的态度: 降低知识传递的门槛免费 奉献我的所学正是受这种态度的影响。 【支持莫烦】 能让我感到认同,我也更有理由坚持下去。

如果你和莫烦一样,对知识的沉淀、学习、思考、独特见解有兴趣,欢迎通过微信验证加群,我们用行动促进知识的传递。 (请备注:"rethink",不然无法通过验证)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