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的东西很杂,也能让人变优秀?
2024年更新!
莫烦已经依据 Rethink 的概念, 开发出来了基于 AI 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rethink.run。 它将超越笔记的应用。帮你记录、扩展你的思考,协助你高效成长。
以下是 2020 年的原文:
这篇文章也是我一时兴起,在晚上 11 点开始写的。原因也莫名其妙,刚刚我看了个B站视频, 这是一个深圳高中生自导自演唱歌的视频。从视频剪辑的一些镜头看,我搜了搜关键词,发现她的学校离我家也不到 10 公里。 头一次发现,我居然离百万粉丝的 up 红人这么近!
Vicky萱萱¶
那么这是什么视频?为什么能激起我写下这篇 rethink 呢?我们先来看看 这个已超千万播放的视频 吧。 你也可以边听着这个视频里面的歌,边继续看我的文章。
Up 叫 Vicky萱萱,是我无意中发现的,我写这篇文章时,她应该才 15 岁。我关注到她,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对会唱歌的女生没多少抵抗力。 不过,更让我佩服的,并不是她的百万粉丝量,而是她的技能数量。作词,作曲,编曲,演唱,都是她。稍稍看过几个视频后, 也发现她并没有用专业的设备去完成这些任务。里面还穿插了很多生活化的小剪辑,包括学校镜头,生活镜头等。 甚至,她对用光也非常有研究。 我以前非常喜欢拍照,在大学校内校外都获得过摄影大赛的奖,所以对光也比较敏感, 上面那张截图里的 光 正是我关注到她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再举个例子,我还关注过一个独立唱歌的小姐姐,直接听歌,我并不会关注到她,但是她的 光 让我喜欢上了她的人。这是一个 Youtuber, 你在 B站上可以通过搜索 JFLA 来看到一些搬运过的视频。
你看他们都多会用光,也明显能感受到他们的光是经过调整的选择的,说明她不光在声音上下了功夫,研究得比较好,而且在视觉上同样也不差。 问题来了,如果对比声音,同样是网络上的好嗓音,好歌喉,为什么不会有他们这样受人关注?我想,对于视觉信息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点。 所以,如果你真的要做出一番成绩,向他们这样不仅处理得好声音,还能处理得好视觉,才构成了传播的必要条件。
如果要做好你自己觉得好的一件事,很简单,但是要做到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好事,跨领域的研究和思考,同样也是你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包括在写论文的时候,如果你发现用言简意赅的描述比晦涩描述更有传播价值
这一条自媒体定律,你会写得更出色。 还真有人发论文专门写这定律, 这里也有中文报道。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卡哈尔 原名是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这个人是我在看一个介绍脑研究发展的 TED 中关注到的(这个 TED 链接是一个Youtube,有能力的同学可以点开看)。 所以,从这个研究的方向你就能看出,卡哈尔的专业是什么了吧?
没错,卡哈尔除了是一名病理学家、组织学家,神经学家,他对于大脑的微观结构研究是开创性的,被许多人认为是现代神经科学之父。 但你绝对想不到,他还是一个狂热的画家、艺术家和体操运动员,他也曾作为鞋匠和理发师。
不是说好了,人一定要专研某个领域,在某个领域要耐下心,坚持学习,才能在一个行当中出人头地吗? 为什么经历这么丰富
的人也不会陷入广而不深的陷阱呢?
达芬奇¶
达芬奇你们都听过吧, 他是干什么的?画画的?解剖学家?工程师?科学家?那你有怎么概括这种多面手的伟人呢?
因为达芬奇大家都很熟了,我就不在多做介绍了。我来说说,我认为的达芬奇和卡哈尔的共通点吧。 其实他们的这种分心
学习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成就,就好比我一直认为在高中谈恋爱并不会影响学习一样, 而且的确有老师和我说他们遇到过两个家长,没发现成绩退步了,所以不允许学校干涉自己孩子谈恋爱。 说回来,这些不同方向上的研究,还反过来会促进新领域的学习。
我来说几句¶
该不该只在一个专业方向上发展? 这个问题应该算是我 25 岁到 30 岁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之一了。 我从不对改变自己的职业方向抱有太多负面情绪,从我的发展道路来看,也是遵循这样的一个基调。
高中的时候我有了属于自己的傻瓜相机,有时间就喜欢自己捣腾,那时候网络还不是很发达,或者我还不是很会用网络搜索技能, 我为了拍闪电,还研究出了长曝光的方法,成功的拍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闪电照片(哈哈,那时候还管自己叫 morfan)。
而且那时候为了配合拍出好图,我还自学了 ps,所以现在对于一些色阶,高光,白平衡什么的概念还是比较清楚的。俗话说,会拍照的男生,女人缘一般不会很差, 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除了拍照,我高中那会儿,同桌是一个会唱歌的帅哥, 我们经常还在上课的时候哼歌,导致我对唱歌也起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是为什么我上面挑了两个唱歌的小姐姐做例子。 俗话说,会唱歌的男孩子,女人缘不会很差。你这也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如今那小哥出国了,还参加过海外的中国好声音,差点就能上电视了,目前也在国外的甲骨文工作。
如今,我已经没有再练歌了,大学用来拿奖的单反也被我卖钱了(主要是现在手机也好用,我也用它来拍下面这样漂亮的图)。
虽然不在玩命追求这些东西了,但是这些东西在我的生命中已经划下了痕迹。
以前的我对构图有要求,现在的我对代码组织性、简练性有要求。
以前的我对唱歌方式有要求,现在的我对录视频的节奏也有要求。
虽然我做不到专业,但是至少也是非专业中相对专业的,而且有些交叉学科,交叉技能,能比大多数人强,比如一个人也能撑起 莫烦Python 的教学, 能达到这点我就满足了。我所有所有的成就,我认为运气占了 50%,积累占了 50%,而且这些积累我并没有局限在某一专一领域。
你从我的个人简介页能看到,我本科是土木工程的,和 IT 没半毛钱关系,但是不局限的思维,让我打开了计算机的大门, 爱唱歌,爱摄影,爱分享自己觉得好的东西,甚至是分享花很多功夫学来知识(突然想起来,我高中在百度知道里回答了快 500 个问题), 才让我博士转入了智能交通的领域,但我也没有局限在智能交通的行业中。
反而是来到了腾讯,做互联网的 AI 技术。更加让我意外的是,我又再转回到了教育行业,做 AI 教育。以后还会发生什么呢?我自己也不知道。 我想应该会有太多的可能会发生。这都是我在广泛学习道路上的站点而已。
而现在,我在为广泛学习寻找理论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我在 rethink 里提过对 广泛or专业学习
的观点。 如果你能找到不同方向上的底层原理,他们的共通性就会促进你的新研究。 我在 表象与本质的读后感 中也提到了我们对新事物的学习是基于对自己原有知识体系中老抽象事物的重组。 所以基于上述几个人和我的经历,我想说,学习的广并不是坏事,只要你能不断提炼,抽象,归纳看似不同的事物的共通属性,我相信你也能活出自己精彩的一生。
降低知识传递的门槛
莫烦经常从互联网上学习知识,开源分享的人是我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行为也改变了我对教育的态度: 降低知识传递的门槛。
如果你和莫烦一样,对知识的沉淀、学习、思考、独特见解有兴趣,欢迎通过微信验证加群,我们用行动促进知识的传递。 (请备注:"rethink",不然无法通过验证)